发布日期:2025-07-02 22:30 点击次数:171
在《长安的荔枝》中,有一处细节常被忽视,那就是李善德为了一纸圣旨、为了一句批文,几乎跑遍了六部。他气喘吁吁、衣衫尽湿,但每次将文书送上去,都仿佛石沉大海,毫无反响。直到右相出场合规的网络配资公司,他的一句“给圣人办事,不仅要求好,更要求稳”,才真正打破了僵局。
许多人看这部剧,是为了皇帝宠妃、贡荔枝、岭南艰难之行。也有的看李善德如何从一个边缘京官,艰难完成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但懂官场的人,听到右相的那句话时,必定会有所顿悟——哦,原来如此。
李善德的困境并非因为没人愿意帮他,而是因为没人敢帮他。你可以说他可怜,但这并不准确。他是那个在官场上没有背景、不识趣、不懂变通的人。他死死把圣旨当真,把朋友当真,把规则当真,却忘了,在长安,最贵的不是规矩,而是“稳”。
展开剩余78%右相的那句话之所以重,因为它揭示了整个官场的沉默和共识:不出乱子,比做事更重要。圣旨很重,尤其是宠妃的一句心血来潮:今天想要荔枝,明天想要海参,后天想要长生不老药。那不是公务,而是个人欲望,一种无休止的奢侈品需求。而一旦圣旨下达,瞬间就成了全国的优先任务。
李善德的任务,说白了,是替整个大唐承受贵妃的任性。谁敢接这个烫手山芋?如果今天荔枝成功送到,明年怎么办?每年送?每年跑岭南?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任务,而是一种不可承受的责任。
官场最怕的,不是失败,而是成为榜样。如果李善德做得好,皇帝可能会觉得这种事人人都能做,以后谁接这个任务,谁都得一样成功,谁都逃不掉。户部不敢背这个锅,吏部不想递这个公文,许乐平也不愿意牺牲和老同学的情谊,换来日后麻烦的开始。
于是,他们集体选择沉默。
许乐平,明明是李善德的老同学——不是,这句话错了,李善德的“老同学”应该是上林署的同僚。他曾和李善德一起努力过、一起为官场拼搏过,但关键时刻,他却比陌生人还要干脆利落地避开了责任。他并没有恶意,也没有善意,他只是在把这件事当作一颗可能会炸掉自己的定时炸弹。
这并不是背叛,而是避祸。李善德不明白,他仍在苦心写汇报、找条文,向人解释这事是皇命,是一项公务。他太认真了。可是,这个世界,恰恰最怕的就是那些过于认真的人。
认真是好事,但你必须知道何时该认真。你不能在整个制度都在装睡时强行闯入,也不能在大家都在看热闹时大声宣告:“我能做”。因此合规的网络配资公司,你会看到,李善德一个人跑遍了所有衙门,却得不到回应;他一个人站在大堂门口,却被一次次回绝。每次举起折子,他仿佛在喊:“谁愿意当第一个掉进坑里的人?”而结果,显然没有人愿意自荐。
他不是不知道事情有多难。当他在岭南挑荔枝时,也曾犹豫;面对官员冷眼时,也曾迟疑。但他没有选择,他是被圣旨点名的送命人——不做,就是不忠;做了,最终被抛弃。
右相那句“求稳不求好”,其实给全剧定下了基调:这不仅仅是看你能不能完成任务,而是看你能不能避开灾难。那些不会躲的,不是英雄,而是炮灰。李善德就是后者。
然而,剧集到此并没有简单地把谁写成“坏人”。许乐平有自己的难处,右相也不是纯粹的权臣,甚至那些踢皮球的官员,大多数也只是保命至上的无心之举,并非居心叵测。
这就是《长安的荔枝》的精妙之处:它没有反派,因为整个制度本身就是对李善德们的系统性拒绝。李善德的孤独,不是性格问题,而是制度问题。
右相的那句“稳”像是一块无形的警示牌,竖在整个长安官场的门口——你如果想做事,先问问能不能稳;你如果想成名,先看看背后有没有人。这句“稳”并不是鼓励懒惰,而是告诫你:功劳和灾难,常常是成双成对地出现。
然而,李善德在没有明白这一点之前,已经背起了沉重的功劳。等到所有人都在看他跌倒时,他终于明白,这一切不过是一个精心设置的陷阱。
因此,别问他值不值得,也别问谁对谁错。《长安的荔枝》真正想问的是:在这个讲究“稳”的世界里,还有没有人愿意做那个好人?
发布于:山东省